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歷史人類學和民族誌的傳統:個人、歷史和知識性的考量

- 歷史人類學讀書筆記
歷史人類學導論
Siverman,Marilyn and P.H. Gulliver
1999[1995],歷史人類學和民族誌的傳統:個人、歷史和知識性的考量。刊於走進歷史田野:歷史人類學的愛爾蘭史個案研究,Siverman,Marilyn and P.H. Gulliver編,頁11-85。台北:麥田。



本文是在一場學術會議後整理出來的文章。發表的六篇論文是一群人類學家在1979-89年間於愛爾蘭東部、東南部及西部所進行的研究,各以不同區域的農村作為田野地。就在這長達十年以上的調查中,參與的人類學家從所能掌握到的官方資料、地方報導或編年史等,皆受到了因研究場域本身的邊陲化,連帶地使得當地被官方記錄或地方報導也同樣邊陲化的命運。

在這樣的史料限制下,研究者提出鄉民社會「置身於愛爾蘭歷史之外」,而這樣的結果乃由於愛爾蘭的歷史是「地方性和區域性事件的混合物,合起來創造一個民族主義(以及日後修正主義)意識形態所主張的統一而連貫的整體。」因此,參與者除了在研究過程中,不段將時間軸向前推移,以擴大所能收集到的資料,同時能補足這些因區域差異而欠缺的歷史資料,同時加上「參與式觀察以及非正式訪問」等,將那些看似「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加以記錄,並分別進行不同的研究。

事實上農民社會並非置於愛爾蘭歷史之外,研究人員在收集這些歷史時得到兩個認知,一是當地之所以缺乏歷史資料,乃是這些被記錄本身是架構在國家或民族史之上,因此會影響到歷史所關注的面向、議題和重大事件,農村社會自然會被忽略。另外,則是所能收集到的材料有其類型的限制,尤其是當地居民的私人記錄。這兩點關連到國家在看待歷史時,是有其區域上的考量,而那些歷史資料被留存,則牽連到學術上的取向,以及當地人民如何記憶、遺忘、取捨和分類等認知。

由於人類學的學科取向著重研究場域整體的全貌觀,因此為了有其研究的時空深度,歷史既是研究的分析資料,也是研究的方法,因此本文概要整理了自1930年後歷史民族誌興起,人類學家的書寫和對歷史的關懷,至二戰後非西方國家深受殖民主義進影響以致整體社會文化的急遽轉變,文化和經濟等霸權的結構,至60年代馬克斯主義對地方概念的上下層結構、政治經濟等研究取向等,在「依賴理論」和「世界體系」的脈絡下,「人類學家重申微觀分析、地方性與區域性差異的重要性。她們提醒大家注意做基層歷史研究的價值,並嘗試在他們的研究中予以證明。」

「歷史民族族」和「歷史的人類學」雖然在研究資料屬性上相同,但作者整理出兩個歷史的人類學的特殊性:過去的建構如何用來解釋現在,即歷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過去如何在現在被創造出來,即傳統的發明。加上作者認為人類學家在研究上會將歷史和當代情境加以分析比較,並隨著70年代起大量歷史民族誌發表,改變了大眾對原始社會一種均質、無史的想像,因此認為作者人類學家比歷史學家更富有對史料解讀的關懷取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