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菜攤人生」 -淺談延平鄉布農族人的經濟與性別分工

- 臺灣南島民族誌期末報告

摘要: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居民以布農族人為主,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居民維持著自家栽種蔬菜食用,或種植鳳梨、水蜜桃,與鄉內產銷班合作維持生計。桃源村距離省道台九線約2公里,交通相較於鄉內的紅葉村、永康村等村來得便利;桃源村為鄉公所、戶籍事務所、分駐所及學校所在地,人口居全鄉之冠,自然也吸引了不少外來的菜車、攤販,形成小型的「購物商圈」。然而,每日從紅葉村來到桃源村賣菜的tina Abus(胡女士),卻在這樣環境及「競爭」下,維持了幾年的菜攤生活,除了周日上教會外,風雨不改,為村民供應自家栽種的葉菜。本文即以tina Abus的菜攤作為研究場域,並試以黃應貴先生長期研究東埔布農人的空間、土地、聚落等和生命儀禮,所分析出的布農人對於男女、空間、個人和群體等分類及象徵關係,作為本文理論依憑。tina Abus對「經濟」的理解,及獲利後如何進行分配和奉獻,實可呼應東埔布農人個人「能力」,和用一種「被公認的」方式讓部落的人承認個人的成就;tina Abus和丈夫多年來經營菜攤的分工方式,男主內(耕作)、女主外(銷售)的工作模式,除了反應了當代新的情境適應轉變外,是否對傳統布農族人男女象徵的提出另一種解釋。

一、研究動機

「不好意思,這個菜三把五十塊,wuninang!」

在桃源國小對面,位於國小宿舍門口的tina Abus的小菜攤,除了周日上教會之外,tina Abus每天清晨由丈夫從紅葉村載到桃源村來,風雨不改。菜攤販賣自家栽種的葉菜、少量從果菜市場批來的根莖類,tina Abus的手工藝,以及少許醃漬食品。tina Abus對於客人的詢問總是很有禮貌,顧菜攤之餘仍不忘做手工藝。

事實上桃源村在鄉內的交通頗為便利,幾乎每日皆有從市區來的菜車,以及各式服飾、五金、日用雜貨的攤販,村內設有農會和四間商店,不少居民也在閒暇之餘維持著耕作的生活。然而,紅葉村的tina Abus卻在這樣看似充滿競爭的條件下,選擇到桃源村設菜攤,而且維持了五年以上,甚至逐漸從菜攤的小生意,拓展至民宿經營。是怎樣的原因讓當時五十多歲的她,選擇以菜攤經營作為她和丈夫的謀生的第二春,而夫妻兩人在經營菜攤的分工方式為何,其面對的困難又是什麼;小成本菜攤獲利後,對所得進行何種分配,如發展民宿生意的想法,或對教會奉獻等。這當中實際上必先透過tina Abus對經濟的理解,再可能進一步討論到傳統布農族對個人能力、空間和性別之間的種種象徵意涵。

馬凌諾斯基的著作《南海舫人》建立了經濟人類學的三個基本研究課題,包括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學概念,是否適用於對非西方社會經濟現象的理解;從非經濟的社會文化脈絡來理解,即全貌觀;以及呈現被研究者的觀點。雖然隨後他的學生弗斯則應用經濟學對經濟人、經濟活動的計價價值等,對馬凌諾斯基提出挑戰 。本文亦將從被研究者的觀點來解釋當地人(tina Abus)如何理解經濟,藉民族誌來呈現其進行的經濟活動。


tina Abus的菜攤示意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