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島社會文化與當代議題讀書筆記
人類學與發展研究:回顧
Gardner, Katy and David Lewis
1996 Anthrop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 (Chapter 1). London: Pluto. (《人類學、發展與後現代挑戰》,張有春 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本文從近代全球的經濟體系和社會發展等跨不同學術領域的觀察,以及「第一世界」為核心的經濟理論結合下,討論自殖民霸權下延續至後現代為止,人類學的學科關懷如何從中發展出研究的可能性,並透過對區域、文化等差異的著重,以打破長期以來「發展」奠基於二元對立的僵固思維。
Development in ruins
從全球的經濟規模來說,對於「發展」首要認知這個詞是以何者(國家/體系)、和何種價值判斷準則(ex.國民所得、醫療衛生)所定義的,並通過那一種理論基礎來劃分(ex.進化論)。因此,發展本身可能已包含了一套思想價值,並且在實踐過程伴隨著利益或權力,而「發展」的概念可能也和長期殖民主義的關係相當密切,讓「強國」藉由發展來協助「弱國」以持續一種支配的關係。
「筆者認為,發展是一套強有力的思想觀念,它引導著20世紀後半葉人類的思想與行動,並通過有意識、有計劃的社會變遷影響了世界,而且將繼續影響人們的生活。在探討發展時,我們首先承認其性質存在問題,繼而用它指代一整套活動、關係、交易與思想。」
因此,基於發展的模式過於二元化,作者認為人類學可以提出挑戰並從中找尋富創造性的問題,並能跳脫術傳統關懷弱勢、為少數發聲的思維,而更能擴大到對「發展」框架的質疑。
From wiki對國家分類的許多解釋
*已開發國家的分類指標
*第二世界
*第三世界
*人類發展指數
發展的歷史與內涵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國的衰敗、資本主義對新市場的尋求,以及戰後社會急需重建的諸多技術和科學需求的特定時期,然而新的殖民關係也隨著之產生。作者先整理了自資本主義興起、殖民、現代至後現代時期對發展的內涵。
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後殖民
從歷史因素看來,由於數世紀以前歐洲人認為唯有科學才能帶領人們走出黑暗,因此在思想上經歷了強調經驗的理性思想的啟蒙時期,基於理性的知識也開展出二元對立的思想。在社會科學的學科根本下,涂爾幹、韋伯、馬克思等社會學者,對社會的區分也從分工、生產活動等進行對比,並作為資本主義對生產工具的控制或一種意識形態的塑造。
歐洲這些殖民國不僅從一種啟蒙的思想進步者試圖帶來被殖民地的開發,並同時在經濟上獲取利益,以及藉著教育、經濟、宗教等策略,通過立法來合法其權力的行駛和支配關係。二次戰後在看似世界經濟和權力重新分配下,早期的殖民國仍然透過援助的方式,從基本民生需求,或為便利經濟增長的基本建設,以現代化、經濟作為「解決」貧困、不進步等問題。
The aid industry
許多援助關係是一種早期殖民國對被殖民者的利益結構。援助國的資金或技術支援活動,可能使其在政治和經濟上得到實習的利益,被援助者可能從中受惠,或也可能是反效的。然而,作者從多位學者提出的批判,認為不能單純從利益、經濟或政治等範疇來理解發展這複雜的系統,但卻可從人類學的角度在這些題議中,發掘問題並尋求解決的方法。
發展理論:現代化、依附和後現代
現代化事實上和經濟、國家發展等有密切的關係,但這是依據「已開發」的進步作為推動的模式,一種追求經濟增長,透露出對社會文化同質的危機,忽略了文化和歷史等因素。
而依附理論則有清楚的中心/邊陲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經濟市場體系,將不同地區畫分在多個依賴狀態中,但隨著後現代對界線愈來愈模糊下,使之容易政治化。
後現代主義強調非以單一理論來解決問題,而是在強調多元化的論述中,透過不同的知識領域和實踐,並打破許多分類的範疇,以策略取代理論。而人類學者對發展是一種動態的實踐過程,不僅依隨著物質、經濟、民生基本需求等滿足的發展,而是把文化的需求加入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