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馬歇爾‧薩林斯,《歷史之島》

- 歷史人類學讀書筆記
歷史事件與文化結構
馬歇爾‧薩林斯,《歷史之島》。導論、第一章、附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從歷史事件和文化結構的關係,重新將1778年在夏威夷Sandwich島民面對英國船隊-決心號和發現號的來臨,正巧配合年度羅諾神的回歸,作者藉由該時期的航海日誌、夏威夷當地的詩歌、舞,以及玻璃呢西亞對天、地、頭人的起宇宙源認知等,將此歷史整個逐一拆解,不僅從夏威夷當地婚姻和政治的聯絡、人民的多元性向、貴族和頭人的土地分配,和財產制度與婚姻的聯結等,作者將「性」(愛情)不斷參與於文化結構的扣聯,並認為在這樣複雜的各種組織中,「性」具有的一個實用功能,「性」具體地實踐在各歷史結構中,因此,作者提出「夏威夷的社會體系是一種『搬演性結構』」。

作者比較了同一時期兩個不同地區-明清中國、夏威夷,兩個擁有截然不同宇宙觀的政體(權),面對一樣的英國人,兩地的對應和後續發展出的歷史為何。夏威夷認為白人船支從海平線的盡頭而來,正如天神的方向,這是一種隱喻,決心號和發現號載滿了斧頭、鏡子等等船貨,代表著正如人民期待的神的恩賜;船隊沿著島環行的方式正巧和羅諾神遊行一致,庫克船長被認為是年度帶來土地的肥力的神,祭司暫時讓位,庫克甚至進入神廟受到崇拜。此外,基於物資的交換,或對性的渴求,「登船」被認為是成為當地女性試圖打破禁忌,污辱神人界線來得到身份階層的暫時解放,男性也甘於冒險出海,甚至送上自家女人以獲取報償,至於將與白人所生的新生兒臍帶偷放在船上,有何種原因作者似沒說明。

夏威夷和英國人的交換是許多形式的轉換,性、食物、貨品,甚至是階級的,作者認為庫克船長遭害,必須從夏威夷本身的宇宙觀、社會組織和此一事件的結構來說明。

至於明清朝代的中國面對英國人(或其他國家),則和夏威夷有很大的差異。中國朝廷以異邦「納貢」來看待這些(自認為)擁有很高的技術、科學、造船或天文學的西方國家,所有的貢品僅是裝飾內裝的奇珍異獸。朝廷將這些想要和中國貿易的節使商人區隔於碼頭,或後來的通商口岸,受到諸多的商業限制;朝廷自我神化認為天子,應受到所有人都的尊崇和朝拜,因此,東印度公司投入遠東數十年皆無法和中國達成貿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