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而了解一個區域的生活形式,除了其實進入田野之外,當地的歷史也可能提供相當的知識背景。然而,從本書對努爾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的刻劃,可以看到政治制度事實上和整個尼羅河流域的生態系統有緊密關係,而環境因素影響著人如何在放牧、捕魚等生活條件下建立村舍或營地,並為順應環境發展出雨季和旱季截然不同的勞動方式和協作需求,加上從牛隻所牽動的傳說、榮譽或實用面等諸多連結關係,政治制度就在建立在這樣的基本條件下,人面對環境的惡勢和他群的侵擾,培養出隨時為捍衛自身權益但又平等的社會關係,也就是作者所指的,有序的無政府狀態。
牛像是一個社會所關注的核心,連結出一幅生活的圖像。包含提供食物和工具材料的實用功能、審美的判斷、季節生活模式的基本原因、償付婚聘或血仇的計價單位,以致於人們的話題總圍繞著牛,更可從社會空間範疇以棚屋為一個最小的社會單位向外延伸,發展出每一家屋少不了牛舍的重要性。並關係著家戶之間在旱季為克服環境劣勢所特有的共同協作,影響著兩個季節人和人的結構關係。
努爾人襲擊丁卡人表面上是為了搶奪牛,但從神話結構中看來似乎一種勢必如此的關係,丁卡人面對這種間歇性侵擾也不進行反抗。持續整個旱季的襲擊,是一種集體的、有預謀而且有領導者的行動,在一個連貫的襲擊過程裡,殺公牛是維持作戰力的需求,他們取得戰利品、迫使丁卡人的居所遷移。然而,在襲擊行動之下包含了一些對婦女禁忌,一方面說明了丁卡人和努爾人事實上是很近共同體,也像是同一個村舍很少發生通奸乃是彼此太親近而被視為亂倫;而對俘虜的禁忌,則是另一種在本書中經常談到禁忌—共食的禁忌。
努爾人和他者的遠近,或和土地的連結或分割,是透過共食或象徵性的溶入以達到雙方關係的建立。共食的禁忌在一些民族誌也曾描寫過,例如Marshall Sahlins書裡提到夏威夷的女性原本遵守的不得男女共食的禁忌,隨著西方船隻的進入和水手邀請已打破。努爾人襲擊丁卡人擄奪了男孩戰俘,在未經過獻祭之前,嚴格遵守著共食的禁忌,直到通過以牛向鬼魂獻祭通報後,雙方的陌生關係才得以解除。另外,移居的努爾人則從泥土和飲水「溶入」的象徵過程,達到和原土地的疏離,使人和地脫離關係後,再漸次喝下愈來愈濃新環境的泥水,建立起人和新土地的親密。這種使人相信透過特定儀式,將人從一種情境過渡到另一種情境的力量,似乎又回到涂爾幹筆下原始社會宗教生活對社會功能的討論。即使到了現代社會,像「過火」洗淨身軀、「歃血為盟」,也同樣是在這樣「溶入」的象徵性地進入另一種認同之中。
從公牛和奶牛的外形和代表的意義,發展出一套努爾人的審美標準。正像是一般動物或昆蟲界對雄雌的區別,公牛的體型、色澤等標示著美的高低,並透過身體上色彩分佈情形組合出許多種區辨的名詞,年齡組織的長老也命名為公牛之子;奶牛則被賦予食用和繁衍的實用價值。進而區分出社會中兩性的分工及象徵體系,公牛的裝扮或放牧是男性的工作,為母牛擠奶由女性和男童負責。男性透過公牛在婚姻中交換婦女,同時使公牛數量達到平衡,婚姻的締結和牛隻的生態也關連的。正像作者談到努爾人如何隨時向他要煙葉,只要是多出來的,都不認為可以私有,牛隻數量多了,對牧草的需求增加,就必須透過婚姻轉換成女性(新的勞動力和繁衍力),延伸至旱季營地的協作生活模式,由於許多現實條件的不足,人或家戶無法單憑己力存活,必須透過共同放牧、擠奶等互助互賴才能渡過時日。
努爾人如何記憶,影響著人們如何對事件、時間和空間有一幅歷史的圖像。由於年齡組嬂的命名並不沿用,一個年長年齡組的消逝,也表示著走出人的記憶系統。但對於牛的數量、區分每隻牛的長相卻有能有特獨的記憶系統,尤其旱季營地裡各家戶將牛集中照料,仍可清楚分辨出自已的和他者的牛。然而,對於分支的世仇表面上可以用牛的償付解決,但卻很少如此執行使世仇成為世代都皆無法共食通婚,可能也是記憶無法追溯至超過六個年齡組的距離有關係,知道彼此的世仇,但由於事件無法記述以致不可以計算出確切的償付來化解。
對牛的審美、對記憶無法超過整個年齡組以外的平面,也可樣可從努爾人分辨我和他群有關。努爾人將他人是否擁有牛隻,作為和自已區分的基礎,而自已同時又因為輕視「佔有」而自認為高於他者的人。他們將同一個部落中的每個個人視為不同的個體,就像每一隻牛皆不同;但另一個部落的人卻被看作一個沒有差異的群體,沒有作出區別的須要。當面對一個超過自已理解範疇以外的一切,就已經失去區辨其差異的必要性,唯有當面臨更大的,例如部落之間抗爭,人們才會被動地整合為一個更大的群體,但只是情勢使然。
Evans-Pritchard, E. E.
2001[1940] 努爾人:對尼羅河畔一個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閻韋昌、趙旭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南島所的讀書筆記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裝病請假一次
周三下午,所上辦的演講結束後,我右手抱著肚子,佯裝胃痛向老師請了下午的假,從知本直抵伽路蘭。說是看海,其實就想在這兒停一下,安靜一下,看海浪來來回回,或可看得入神滑下兩三行感動的淚,兩三行即可,太多不好。
是不舒服,但不是胃。並且,今天上課的兩篇文章無論如何都沒辦法集中精神讀完,也就羞於腦袋空空去上課。
但我錯了,伽蘭路沒有我預期的安靜。
以前在市區朝工作,大部分時候都窩在屋子裡對著電腦,有時我會在中午後來這兒讓太陽給曬一曬,聽聽音樂以外的聲音﹣海浪的拍擊聲,曬飽了日光回到辦公室在電腦前繼續做一條軟蟲。於是當我帶著這種記憶來到伽路蘭時,沒有安靜的片刻。
坐在燙屁股的石頭矮護欄,海就在我眼前,但是,它治癒不了我的不舒服。一群又一群的遊客在我和海之間經過,我身後的停車場,廂型車旁的男士用手推音響循環地播放「卡拉帶」,男士隨著那一首首的「那卡西」吹奏saxophones,很大聲,伽路蘭遊憩區沒有一個角落躲得掉。男士播放的「卡拉帶」似乎多是台語歌(我猜的),唯一我認得的國語歌是《南屏晚鐘》。
在這滾燙的石矮牆坐了兩個小時,頸子都曬紅了。我實在後悔缺課,每當我好不容易看著海面即將培養起一點情緒,快從那卡西超脫出來,另一群遊人又走近了,擋了我方才端看著的海,人們停留,拍照,閒扯,或跟著音樂唱出歌詞。有一群中老年的遊客從我右邊走來,她們身上掛著識別證,寫著「龍山寺」,她們熱切拍紀念照,談天,說到好笑之處,她們前彎後仰。過一會兒,另一群(可能是一個工作單位)年齡不一的旅客,其中三位男士停下來抽煙認真也談事情,一位女士站到我身旁,拍海景,抽煙的男士之一叫她「課長」,他說:「來來來,我把你給拍進去」。於是她背著海,邀請另兩位抽煙男士一起詀在石頭上。
在攝影者按下快門那一刻,他們,都笑了。那瞬間的笑容,世界美好得像是從沒發生過任何不好的事,但從我這兩天所閱覽過的新聞看來,並不太美好,美國波士頓路跑爆炸案,今天伊朗7.8級地震,上海H7N9疫情,北韓揚言要無預警以軍事報復南韓 ......
音樂無預警(像北韓一樣)停了,硬生生地曲子切斷了,把海,和海的聲音連結了。我才察覺到身旁沒有人,遊客散去,saxophones男士大概也休息一下。屁股不覺燙了,想起小學郊遊時第一次接近沙灘,我好害怕,海浪的推來,腳指間夾滿沙,海浪退去,腳掌下的沙滑去,怎樣也踏不穩。同學們邀我走向前,走到深入腰的地方,海水力量好大,女同學們笑得好燦爛,我們連上衣都濕了,衣褲都是沙。
沒多久,音樂像警報一樣突然響起,遊客又從我右邊走來,這回是家族式的,一位年長的男士直嚷著拍全家福,他隨著「那卡西」唱出了《思慕的人》,他唱「我心內,思慕的人 ......」慢慢地朝左邊走遠。
對島嶼東南亞的南島民族來說,海洋不是阻隔,而是進行交易交換的連結,是文化,宗教傳入輸出的路徑。望著眼前這片海,海對我來說是阻隔或是連結,我不知道,只怪背景音樂太大聲了。
是不舒服,但不是胃。並且,今天上課的兩篇文章無論如何都沒辦法集中精神讀完,也就羞於腦袋空空去上課。
但我錯了,伽蘭路沒有我預期的安靜。
以前在市區朝工作,大部分時候都窩在屋子裡對著電腦,有時我會在中午後來這兒讓太陽給曬一曬,聽聽音樂以外的聲音﹣海浪的拍擊聲,曬飽了日光回到辦公室在電腦前繼續做一條軟蟲。於是當我帶著這種記憶來到伽路蘭時,沒有安靜的片刻。
坐在燙屁股的石頭矮護欄,海就在我眼前,但是,它治癒不了我的不舒服。一群又一群的遊客在我和海之間經過,我身後的停車場,廂型車旁的男士用手推音響循環地播放「卡拉帶」,男士隨著那一首首的「那卡西」吹奏saxophones,很大聲,伽路蘭遊憩區沒有一個角落躲得掉。男士播放的「卡拉帶」似乎多是台語歌(我猜的),唯一我認得的國語歌是《南屏晚鐘》。
在這滾燙的石矮牆坐了兩個小時,頸子都曬紅了。我實在後悔缺課,每當我好不容易看著海面即將培養起一點情緒,快從那卡西超脫出來,另一群遊人又走近了,擋了我方才端看著的海,人們停留,拍照,閒扯,或跟著音樂唱出歌詞。有一群中老年的遊客從我右邊走來,她們身上掛著識別證,寫著「龍山寺」,她們熱切拍紀念照,談天,說到好笑之處,她們前彎後仰。過一會兒,另一群(可能是一個工作單位)年齡不一的旅客,其中三位男士停下來抽煙認真也談事情,一位女士站到我身旁,拍海景,抽煙的男士之一叫她「課長」,他說:「來來來,我把你給拍進去」。於是她背著海,邀請另兩位抽煙男士一起詀在石頭上。
在攝影者按下快門那一刻,他們,都笑了。那瞬間的笑容,世界美好得像是從沒發生過任何不好的事,但從我這兩天所閱覽過的新聞看來,並不太美好,美國波士頓路跑爆炸案,今天伊朗7.8級地震,上海H7N9疫情,北韓揚言要無預警以軍事報復南韓 ......
音樂無預警(像北韓一樣)停了,硬生生地曲子切斷了,把海,和海的聲音連結了。我才察覺到身旁沒有人,遊客散去,saxophones男士大概也休息一下。屁股不覺燙了,想起小學郊遊時第一次接近沙灘,我好害怕,海浪的推來,腳指間夾滿沙,海浪退去,腳掌下的沙滑去,怎樣也踏不穩。同學們邀我走向前,走到深入腰的地方,海水力量好大,女同學們笑得好燦爛,我們連上衣都濕了,衣褲都是沙。
沒多久,音樂像警報一樣突然響起,遊客又從我右邊走來,這回是家族式的,一位年長的男士直嚷著拍全家福,他隨著「那卡西」唱出了《思慕的人》,他唱「我心內,思慕的人 ......」慢慢地朝左邊走遠。
對島嶼東南亞的南島民族來說,海洋不是阻隔,而是進行交易交換的連結,是文化,宗教傳入輸出的路徑。望著眼前這片海,海對我來說是阻隔或是連結,我不知道,只怪背景音樂太大聲了。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在世界沒有滅亡之前,先送出論文計劃書
女老師揮舞了長劍,於是,她,就是我論文的指運教授。送出論文計劃書之後,這群騎電動代步車的「機動阿媽」,將會是我的研究對象,她們不是客體,相較於我這個連單車都騎不好的弱婦女,她們才是注滿了能動的主體。
在送出論文計劃書之前,還有好些理論要讀,世界盡快滅亡吧,不然,我只能發揮想像力了。
在送出論文計劃書之前,還有好些理論要讀,世界盡快滅亡吧,不然,我只能發揮想像力了。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電話不響的時候,像文鎮
自從不再朝十晚十上班後,生活其實沒太大幅度的轉變,我還是在工作,只是坐在自已房裡把書桌當工作枱,穿著睡衣沒刷牙也能隨時上工;還是按月支薪,就是少了一大截;最大的不同,是電話每天響起的次數銳減,而且愈來愈少了。起初很不習慣,太靜了,慢慢適應後,也覺得挺好,只是有時白天我連開口說句話都沒機會。曾經它整整三天被留在車裡我都沒發現,直到我需要打通電話時,才驚覺它不在包裡的事實,似乎,連待機也失去根本的意義。
碩一修了一門課,物質文化,物不僅是它的形體或功能,要是去探究物背後的社會文化,它的時空脈絡,人和物之間互為主體所建構的關係。電話到我手裡就像一切電器一樣,我就只懂得發揮一或兩種功能而已,朋友們都在line,鼻屎大的事也像是驚天動地般回應。在新加坡的捷運車廂裡,大家像中邪一樣滑著電話,有人用姆指努力按掉手機的彩色泡泡,有人看電子報,有的發完一封又一封的簡信,有的看電影,有些掛著耳機閉目養神,少數人在看「真的」書,當然我是少數。這種無時無刻人手一機的現象,大概就是Amber Case說的,we are all cyborg.
這五個月來,電話費沒減多少,但讓我說話的場合變少了。我算過,打電話給我最勤的,是印刷廠老闆,只有他仍然(在業務上)需要我,尤其每月文宣品付印之時,可憐得叫人雀躍。
電話拚命響的日子,接電話前會先嘆氣罵老母,再溫柔地「喂」;電話要是都不響呢,或者,把它當文鎮。
碩一修了一門課,物質文化,物不僅是它的形體或功能,要是去探究物背後的社會文化,它的時空脈絡,人和物之間互為主體所建構的關係。電話到我手裡就像一切電器一樣,我就只懂得發揮一或兩種功能而已,朋友們都在line,鼻屎大的事也像是驚天動地般回應。在新加坡的捷運車廂裡,大家像中邪一樣滑著電話,有人用姆指努力按掉手機的彩色泡泡,有人看電子報,有的發完一封又一封的簡信,有的看電影,有些掛著耳機閉目養神,少數人在看「真的」書,當然我是少數。這種無時無刻人手一機的現象,大概就是Amber Case說的,we are all cyborg.
這五個月來,電話費沒減多少,但讓我說話的場合變少了。我算過,打電話給我最勤的,是印刷廠老闆,只有他仍然(在業務上)需要我,尤其每月文宣品付印之時,可憐得叫人雀躍。
電話拚命響的日子,接電話前會先嘆氣罵老母,再溫柔地「喂」;電話要是都不響呢,或者,把它當文鎮。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對食物偏執的清單,會是一篇可口的成年備忘
從一個人對某樣食物的鍾情,或任何形式的斷然拒絕(包括只是話題中談到),是理解一個人如何從食物的判別,延伸至對生活現實,以及,他/她背後走過的路、遇見過的世界、不可思議或平淡無奇的故事,我想,一定是最最可愛又親切的方式。
而且,這可能不只是一個人為食物建立的一個詞條,或更像一張可以往前點閱的記憶清單。
以我來說,對某幾項食物的接納並不僅是它的口感和氣味,它的相貎和市場價值,而是食物能帶我追溯到某一個特定時空的情景,吃下它(們)像更新了記憶體,讓它(們)又重跑了一次。拒絕煮食或談論某些食物,也是一樣的模式,因為不想再一次重述不愉快的事。而且,這張個人食物清單是不斷地建構的,它可能會隨著人的生活經驗增加食物名稱及其故事,或使連結擴大,使區位延長;或可能由於事件的影響,刪減了清單上的項目,轉換成美味的記憶組合。
「能選擇的話,我不吃任何包著餡的熟食。」
例如,上述這個,它包括是樣貎指稱,以及形式。樣貎,包著東西的食物可能會比較大,讓人想到不好吞、不易消化,或可能會硬的想像;另外,被包在裡頭的食物看不到,必須去猜,可能會煮舌、辣、或包著自已不能接受的食物,會連結起過往的經驗。我在第一次吃湯包時,因為沒有朋友提醒我,咬下第一口時,被燙到舌頭,湯汁濺到衣服的同時,也燙紅了臉,弄得很狼狽,而且是在不熟的朋友一起。另外,包餡的食物外皮的原料大多是麵粉,麵粉讓我連結起到窮貧的經驗,被燙到和童年窮貧的不安全感,因此我直接抗拒了這個食物。許多這樣的經驗交織後,人會對食物進行自已專用的分類基礎,並對食物和其延伸的美味或恐佈記憶形成了相對的價值。
當然,個人食物清單的簡單和複雜必和個人身處的社會文化有關連性,只要個體有意識、能做選擇,都會有自已的清單,只是長短、範圍大小的差別而已。
這比較像一個小型展覽的題目。
而且,這可能不只是一個人為食物建立的一個詞條,或更像一張可以往前點閱的記憶清單。
以我來說,對某幾項食物的接納並不僅是它的口感和氣味,它的相貎和市場價值,而是食物能帶我追溯到某一個特定時空的情景,吃下它(們)像更新了記憶體,讓它(們)又重跑了一次。拒絕煮食或談論某些食物,也是一樣的模式,因為不想再一次重述不愉快的事。而且,這張個人食物清單是不斷地建構的,它可能會隨著人的生活經驗增加食物名稱及其故事,或使連結擴大,使區位延長;或可能由於事件的影響,刪減了清單上的項目,轉換成美味的記憶組合。
「能選擇的話,我不吃任何包著餡的熟食。」
例如,上述這個,它包括是樣貎指稱,以及形式。樣貎,包著東西的食物可能會比較大,讓人想到不好吞、不易消化,或可能會硬的想像;另外,被包在裡頭的食物看不到,必須去猜,可能會煮舌、辣、或包著自已不能接受的食物,會連結起過往的經驗。我在第一次吃湯包時,因為沒有朋友提醒我,咬下第一口時,被燙到舌頭,湯汁濺到衣服的同時,也燙紅了臉,弄得很狼狽,而且是在不熟的朋友一起。另外,包餡的食物外皮的原料大多是麵粉,麵粉讓我連結起到窮貧的經驗,被燙到和童年窮貧的不安全感,因此我直接抗拒了這個食物。許多這樣的經驗交織後,人會對食物進行自已專用的分類基礎,並對食物和其延伸的美味或恐佈記憶形成了相對的價值。
當然,個人食物清單的簡單和複雜必和個人身處的社會文化有關連性,只要個體有意識、能做選擇,都會有自已的清單,只是長短、範圍大小的差別而已。
這比較像一個小型展覽的題目。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寫一篇更當代的阿媽
學校最有氣息的地方,是老師的辦公室。
對於找指導老師的事仍然很困惑,至今我還是研究室裡無法降下的飄浮者,一定是我想得太多別人想得太少。男老師失約後我就自動放棄了這件事,不知所謂地等待著老師找我的奇蹟發生,或指導老師像高塔下的王子(或很強的公主)一樣揮劍,爬上塔頂來指導我的論文寫作。
結果當然沒有這回事,但還不錯,男老師邀我到辦公室,四方型的小空間有more煙味,進門右邊一排書。我在書櫃前坐下,說出了對兩個論文題目的難以抉擇、找指導老師的憂慮。
「機動阿媽」始終還是以更當代、更有趣勝出了。至少解決了一件事。至於指導老師的事,喵。
廣東話有一詞形容內心積存了心事坐立難安,叫做「閉翳」,也是像被東西壓得心煩意悶,在找好指導老師之前,我都會好閉翳。
對於找指導老師的事仍然很困惑,至今我還是研究室裡無法降下的飄浮者,一定是我想得太多別人想得太少。男老師失約後我就自動放棄了這件事,不知所謂地等待著老師找我的奇蹟發生,或指導老師像高塔下的王子(或很強的公主)一樣揮劍,爬上塔頂來指導我的論文寫作。
結果當然沒有這回事,但還不錯,男老師邀我到辦公室,四方型的小空間有more煙味,進門右邊一排書。我在書櫃前坐下,說出了對兩個論文題目的難以抉擇、找指導老師的憂慮。
「機動阿媽」始終還是以更當代、更有趣勝出了。至少解決了一件事。至於指導老師的事,喵。
廣東話有一詞形容內心積存了心事坐立難安,叫做「閉翳」,也是像被東西壓得心煩意悶,在找好指導老師之前,我都會好閉翳。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