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對食物偏執的清單,會是一篇可口的成年備忘

從一個人對某樣食物的鍾情,或任何形式的斷然拒絕(包括只是話題中談到),是理解一個人如何從食物的判別,延伸至對生活現實,以及,他/她背後走過的路、遇見過的世界、不可思議或平淡無奇的故事,我想,一定是最最可愛又親切的方式。

而且,這可能不只是一個人為食物建立的一個詞條,或更像一張可以往前點閱的記憶清單。

以我來說,對某幾項食物的接納並不僅是它的口感和氣味,它的相貎和市場價值,而是食物能帶我追溯到某一個特定時空的情景,吃下它(們)像更新了記憶體,讓它(們)又重跑了一次。拒絕煮食或談論某些食物,也是一樣的模式,因為不想再一次重述不愉快的事。而且,這張個人食物清單是不斷地建構的,它可能會隨著人的生活經驗增加食物名稱及其故事,或使連結擴大,使區位延長;或可能由於事件的影響,刪減了清單上的項目,轉換成美味的記憶組合。

「能選擇的話,我不吃任何包著餡的熟食。」

例如,上述這個,它包括是樣貎指稱,以及形式。樣貎,包著東西的食物可能會比較大,讓人想到不好吞、不易消化,或可能會硬的想像;另外,被包在裡頭的食物看不到,必須去猜,可能會煮舌、辣、或包著自已不能接受的食物,會連結起過往的經驗。我在第一次吃湯包時,因為沒有朋友提醒我,咬下第一口時,被燙到舌頭,湯汁濺到衣服的同時,也燙紅了臉,弄得很狼狽,而且是在不熟的朋友一起。另外,包餡的食物外皮的原料大多是麵粉,麵粉讓我連結起到窮貧的經驗,被燙到和童年窮貧的不安全感,因此我直接抗拒了這個食物。許多這樣的經驗交織後,人會對食物進行自已專用的分類基礎,並對食物和其延伸的美味或恐佈記憶形成了相對的價值。

當然,個人食物清單的簡單和複雜必和個人身處的社會文化有關連性,只要個體有意識、能做選擇,都會有自已的清單,只是長短、範圍大小的差別而已。

這比較像一個小型展覽的題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